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https://disease.39.net/bjzkbdfyy/170628/5496808.html北漂的生活总是离不开租房和搬家,大多数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,不管主动还是被动,一般都是一年一搬。我也不例外,在北京的的7年时间里,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搬家,但是双榆树北路6号院是个例外。从年7月到今年8月,我住了整整3年没搬家,实在是难得,这也是我北漂生活里少有的安稳时光。双榆树北路6号院只有两栋楼,1号楼和2号楼,是没有电梯的板楼,我住在顶层6楼,每天少不了爬楼梯锻炼。选择住在这里,最主要的原因是在自己可承受范围内的最物美价廉的房子。一方面离公司近,上下班方便,另一方面就是在公司房补范围内。虽然感觉离公司近,但是实际走下来发现并不近,这也算是租房又吃了一次暗亏。进6号院的巷子很窄、很隐蔽,很多时候外卖小哥绕几圈都找不到地方。每次从家出门走到公司,需要15分钟左右,夏天容易一身汗,冬天则是天冷地滑,都不是好的体验。在没有新冠肺炎疫情之前,还可以穿过两个小区走捷径,但是疫情之下小区封闭管理也就断了捷径。虽然和最初租房的预想有落差,但既已住下,那就只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阿Q精神克服困难了。6号院是个老小区,是北京市糖业烟酒公司的单位宿舍,现在居住的主要是老年人,每天清晨和傍晚,都会遇到不少大爷大妈在小区门口闲坐唠嗑。老小区的通病是物业差一些。6号院基本上就算是没有物业,门卫室常年没人,小区大门紧锁,只留一个行人进出的小门。搬家进来那天,帮我搬家的金杯车进不来,找了快半小时找不到人开门,最后还是清运垃圾的师傅有钥匙开门,跟着进了小区。不过现在情况好了一些,大概是今年年初小区物业正式交给了一家公司,所以门卫室有人了,也有人打扫楼道了。当然前些天搬家离开,还是因为小区老旧的问题,折腾了一会儿。搬离这次叫了一个厢式货车,顺利进了小区门但是到不了单元门口,因为小区里停满了车,只得挨个联系车主挪车帮个忙,好在打第二个电话,挪了一辆车就搞定了。关于6号院,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单元一楼的老太太,让我体会到在小区有邻居的感觉。她平时收集饮料瓶、纸箱等卖废品,所以我积攒的瓶子纸箱,下楼时都会专门放在她的三轮车上,每天上下班碰到,也会聊上三言两语。记得疫情刚开始的时候,小区管控比较严格,买菜成了难题,即便有各种APP也需要提前抢才行。老太太不会用APP,但也有自己的应对之道,她骑着她的小三轮,去熟悉的小巷买蔬菜粮油等等,还好心提醒我怎么才能找到。最初几天,碰到她再单元门口择菜,她还很热情的要送我一些,怕我买不到。走出6号院有一座天桥,上天桥就可以看到农科院的试验田,种过麦子、玉米、大豆,看上去一大片,特别养眼。尤其是在寸土寸金的北京,钢筋水泥的建筑丛林里,特别难得。每年我都会拍几张照片,麦子抽穗、麦子成熟、耕田等等场景,每张发在朋友圈都能收获一大批赞。如果不出意外,我还是愿意继续住在6号院的。不过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,虽然第4年的续签合同已经签了,但是房东7月份底通知决定卖房,所以只能搬家换租。关于房东,我一共只见过三面,第一次是17年首次租房的时候,第二次是今年续签合同,第三次是搬完家做交接的时候。相比于房东,我对6号院情感更深一些,因为他年买的房,一直用于出租,而我是最长的租客,一直住在这里。看了房子挂出的价格,这40多平的空间报价万,一平超过10万,我买不起。这也是北漂的一个常态吧,住得起买不起,搬家换租还要持续几年。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lczl/761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