令人心疼!因为不好卖,不得不极低价出售、不得不烂在地里、不得不被翻耕在地里......
数据来了:
山东曹县:一视频中菜地被犁平,近10万斤菜被毁掉;
河南汝州:菜烂在地里降价70%仍卖不掉紧急“抢救”蔬菜;
河南纸坊:吨蔬菜滞销,即使贱卖也找不到销路(周边的漯河临颍、南阳邓州、商丘民权县的千万吨蔬菜也找不到销路);
河南郑州:航空港区菜农60余万斤萝卜亟待销售;
山东临沂:5万斤甘蓝、白菜滞销,菜农期盼收购;
重庆北碚:蔬菜采收旺季,受疫情影响蔬菜销售出现困难;
内蒙兴建:积压13万斤甘蓝、8万斤红葱;
四川内江:东兴区千亩莲花白滞销菜农忍痛看着蔬菜烂地里;
甘肃兰州:红古区蔬菜大量成熟,原本不愁销路的农产品堆积成山;
山东寿光:10月菜价下跌是主流,各种辣椒跌幅大;
........
烂在地里吧,翻掉也行
今年老天爷作美,基本风调雨顺,菜农产量也不错,有地方比往年产量高不少。但是入冬以来,蔬菜价格不涨反跌,让部分地区的菜农犯愁。白菜,胡萝卜,萝卜等等部分菜的价格在产地有的一两毛钱甚至几分钱,雇人收菜人工费不低,不够本甚至要倒贴。有的菜农让菜贩子自己来采收,不管大小车尽量装,一车只收50元钱,等于白送;许多菜滞销,因为菜太便宜即使免费送,本地人也不去地里自己摘。当蔬菜地头价格几毛、几分钱的时候,因为人工出菜、装菜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卖菜挣的钱,这时候继续卖菜只会亏损更大。
“毁菜”是把损失降到最小低的一种方式,“毁菜”成了无奈的选择。很多菜农也都是农民,他们以种地为生,土地到了换茬时节就要及时耕种其他品类。而随着时间的推移,小麦茬口也到来,这时候就需要换季种农作物,要及时清理土地种植小麦,否则保证不了明年的小麦收成。这就让菜农不得不选择将地里的蔬菜让其烂掉毁掉,有的直接将蔬菜翻耕,留作绿肥,只能直接犁掉。
让人心酸的是,这些菜农花钱买了化肥、种子,付出了土地承包费用,付出了劳动,付出了时间,可是这茬蔬菜却没有了收成,白忙活了,人工种植成本收不回来,生产资料成本都泡汤,赔了钱吆喝也赚不回来,一家人的生活费呢?孩子的学费呢?农民哭了,但是这并不意味着,只有农民为损失买单。卖不出去的蔬菜烂在地里,造成的巨大的浪费,不仅是农民的损失,还是整个社会巨大的浪费。
农业是投资大,周期长,回报率低的产业,种植户本来利润就低,遇到这样的年景,肯定会受打击,来年种菜积极性会受影响......
到底是怎么了?
蔬菜今年都没有人要了,到底咋回事?是人都不吃蔬菜了吗?
除了铺天盖地蔬菜滞销和求助的信息以外,关于原因,我们还想到了什么?是经销商?是农民?是市场?是.......
拍拍脑瓜分析分析......
看市场?
现在大多数菜民在种菜的时候,不太考虑市场上需要什么菜,大多数人有从重心理,别人种啥我也种啥,不真正考虑市场,而看其他的菜农种啥,虽然有利于做大销售抱团取暖,但是会造成一种农产品在同一时期集中统一大量上市,最后的结果是市场瞬间就会超饱和。从重心理下,大多数人就像以前买房子的人心理一样,只要买房子就会涨,结果呢?鹤岗的房子白菜了。种菜的农民去年收成不错,大多人就以为今年种菜还行,于是今年接着种,从而导致现在所有蔬菜集中上市,价格自然就低或是,自然而然的就卖不出去了。价格一下子就降下来了,菜就有可能低价也没有人要或是菜烂在地里。第二年就没人种了,结果大家都这样想时,都不种或少种时,由于数量少,第二年的价格就涨上去了。涨上去再种,数量多供大于求,再赔......这时候越是丰收、越是赔钱。根据央视网财经频道报道,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上,目前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到河北、山东都有大白菜进京。今年的大白菜大丰收,现在每天到市场10万斤左右,每斤0.4元到0.5元左右,本周较上周下降10%。还有一组数据是农业农村部的,11月第二周的蔬菜价格较上周下降3.5%,较去年下降25.1%。根据相关机构预测,年我国蔬菜的播种面积可达.35千公顷,历史以来最高。
看销售渠道?
现在的销售渠道可以说很丰富,就不知道研究没有。大多数人是怎么办的呢?收菜以后卖给来收购的菜贩、经销商,按老传统经销商转批发商、批发商给零售商和超市,最后卖给消费者。一旦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,一年到头就会白忙。当然钱要分开赚,大家一起赚,但是正是因为这一层层的利润叠加,使得最后流入到消费者手里的时候,这些农产品的价格早就翻了很多倍。而自己赚得少得可怜。
看物流?
物流就是货物流通的渠道。想要富,先修路,说了多年,可你的菜到底是种在了路边上,还是种在了山上是不一样价格的。在种植的时候要看下路的运输,考虑运输成本,不只能图承包地价格低。很多种在偏僻的地块里的菜,经销商也会直接给你把价格压下来,路面过窄、过多的限高杆和限宽柱以及道路破损处的年久失修都对物流有影响。有些地方蔬菜经销商,不能进入蔬菜产区采购蔬菜,即使采购的蔬菜也运不出去,造成蔬菜种植户,与经销商处于脱钩或半脱钩状态,使蔬菜产业链断裂,造成菜农的蔬菜卖不出去,成为滞销货,被烂在地里。
看疫情?
对,疫情的影响特别大。寒冬这场疫情,除了波及全国各大菜馆、饭店和商超,疫情来袭,多个城市封控原地静默,村镇周围的饭店、菜馆,就连早餐店都会连续关门几个月,市民也接连“蹲在家”。没有消费就没有需求量,连菜贩都封控在家,整个现有的蔬菜链就断了。就算想卖给社区和蹲在家的市民们,也是难上加难,因为疫情割断的是货物运输的通畅性。疫情中的“交通梗阻”,为害不浅!特别是货车上了高速,如果不小心经过中高风险地区,手机突然弹窗红码,就要立即原地观察或被劝返。更要命的是,哪个村镇一旦被划定为高风险地区,该地的菜基本就夭折了。社区和蔬菜商宁愿高价购入低风险地区的蔬菜,也不愿批发这些所谓的“病毒菜”。国内现在疫情确诊的人数越来越多,再加上很多城市的爆发点是在物流站,这就让地方上对于物流的管控就明显更严了。物流管控一严格,这些农民的菜就很难被及时的拉到城里面来。
当然还有看仓库......看天气......
蔬菜收割时期非常短,很多菜农没有自己的储存仓库,新鲜蔬菜的收购由于各地通车不便而只能滞留在地里。错过了销售的蔬菜,也不能影响下一茬蔬菜的耕种。今年风调雨顺,要风有风,要雨得雨,种菜大丰收。入冬以来,各地气温较高,对蔬菜生长起到促进作用,蔬菜大量收获,集中上市。加上菜农都因疫情防控外出打工困难,只好从土地入手,大量扩大蔬菜种植面积,总想多获得一些经济收入,来弥补没有外出打工带来的经济损失,但是菜早已超出了市场的需求量,超出了市场的承载能力,出现了蔬菜严重过剩,供给大于需求。
结果呢?
一边是地头价跌到了几毛几分还卖不出去,另一方面是城市蔬菜价格上涨,市民买菜贵,中间是货车司机频于奔命、经营困难。城里面菜越来越少,菜价上涨,而农村的菜卖不出去,菜价越来越低。城市居民更是吃着“高价菜”,有的还要抢,一斤白菜能卖到一块多,直呼“吃不起菜,菜价越来越贵了!”
一些常吃的菜就这样消失了,部分种菜人的信心就这样没有了,关键是他们以后的一段时期内还种吗?那些把菜耕在地里赔了本的菜农连本都没有了还怎么种?菜就这样不断减少,市场上的供应就会吃紧。现在天气渐渐冷了,随着12月份的到来,雨雪增多,气温变低。各地蔬菜生长缓慢,市场会出现供应相对较少的时期。还有一些原因,比如有的地方不能彻底执行中央疫情防控20条,运输车上路依旧不畅时,菜价还会温和吗?就会上涨,再加上节前效应,菜价回暖将很快到来。如果不采取措施,如加强过仓库存储、打通流通等环节,春节的菜价还好说吗?真正春节消费旺季到来的时候,供应上市的菜品会少、市场上菜的存量也会少,最会走向春节餐桌的只能是高价菜.......
在哪里才能把这个弯拐过来?
还要再拍拍脑袋想一想.......
种菜才要有新观念。
在种植中,在销售中,在计划种植时......都要看。要看什么菜卖得快,什么菜价格高,不能看人家种什么,自已也种什么(因为人家有的销售渠道、种植面积、资料成本、人工成本等,自己不一定具备),要分析,别有从众心理。要改变种植结构单一、质量偏差、品种老旧等种植习惯,从新品种上、新产品上、社会需求、从新技术上作文章,不断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,跟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接轨。
销菜要有新方法。
农批、商超、电商平台要一起发力“努力不让一棵菜烂在地里”,这三种渠道都是相当重要的。目前我们大多采取的是农批,也是最有效的方法。“农超对接”,就是去掉中间环节,让农民跟超市直接对接,这也确实是欧美等国家的先进经验,农超对接法国是60%美国是80%日韩50%我们只有15%,现在一部分人也在尝试。电商是近年新兴起的业态之一,但是发展很快,一些自媒体平台也很支持三农领域的带货直播、视频分享,除了可以在视频中推销自家蔬菜。商超和电商平台一头连着产地,一头连着消费者,是最为直接的蔬菜销售渠道。如果企业与农户能够建立长期采购合同、实行物流配送、社区蔬菜直销店一站式蔬菜配送,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稳定地头价、减少流通环节,解决农业结构性矛盾。也可以发挥一下创意,那就是走不一样的销售路子,如能不能链接合作厂商,把自己的蔬菜做成“冻干蔬菜”,快餐便当等半成品;还有包装蔬菜,更新产品等,这样产品越包装越贵,蔬菜的价格和利润空间肯定也会大幅增长。河南省的做法挺好,“河南省商务厅已向全省下发通知,督促各地商务部门加大产销对接力度,动员农批市场、连锁企业、经纪人、运销大户等开展灵活多样的产销对接活动,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提升网上销售规模,尽最大努力不让一棵菜烂在地里,千方百计为菜农纾困解难。”
管菜要有新方式。
管理出效效益,怎么管是个大问题。目前我们种菜的菜农不少,但是多是散兵游勇,经不起市场的风浪,那如果抱团的话就不一样,现在不少地方成立了种菜合作社,从成本上、销售路子上抱成团,团结起来闯市场,减少了菜农的损失,同时也保证了城市蔬菜的持续供应,价格也不会大起大落。
活菜要有新环境。
让菜从种到收到销在各个方面活起来,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。近些年国家一直大力扶持三农发展,许多村镇利用优惠政策、技术扶持也在搞技术农业、农产品带货直播等,比如专门为菜农开设技术培训班,教他们怎么优化种植作物,及时获取市场信息,这些要巩固,要提高,不摆花架子,切实让群众得到惠。售菜上,要打通过流通最后一公里。目前,摊位的租金,入场费,城管、卫生等都要交钱,有关部门要做好调控,减少菜农的成本,这部分费用没有了,菜流通会更快。政府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还应构建农产品冷链体系,实现现代农业链式发展。惠农服务也要落到“最后一米”,构建起稳固长效的产销机制。
还有一个就是减少层层加码,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。层层加码,处在产业链最初一公里的生产环节最容易受害,抓不住重点的层层加码不仅无效,负作用更大。国家对这个问题也很重视,“二十条”疫情防控优化调整措施已经出台。11月5日,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,明确反对“层层加码”,要求“精准防控”。人民日报发文要科学精准落实各项防疫措施,坚决防止“层层加码”和“一刀切”;农民日报也发文,反对层层加码;交通运输部已有明确规定,不能以车籍地、户籍地为依据,或有涉疫地区行程为由限制货车通行,给运送蔬菜的车辆多开“绿灯”、少添“梗阻”,让田间新鲜的蔬菜热气腾腾地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。
一起努力吧!
疫情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,单纯对于农民来说,今年的就业压力大、外出务工难,回乡种地成了他们重要的增收渠道,帮助他们渡过卖菜难的关口,就是在防止和减少我们餐桌上的高价菜。菜篮子与米袋子、肉盘子同样重要,都是民生大事。为了春节不吃高价菜,现在、立刻、马上就要想办法见行动,齐心协心、万众一心,我们能把这件事做得更出色些!
您怎么看?请在评论区留言
部分图片取自网络,有侵删除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bszl/3364.html